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区已创建草原肉羊产业集群、河套向日葵产业集群、大兴安岭大豆产业集群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全产业链产值已达3488.12亿元,财政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效果明显。

近年来,内蒙古强化项目实施、创新财政资金监管服务,以“一二三四”工作模式,为内蒙古高质量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保驾护航。

锚定“一个目标”——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以项目资金支付为重要抓手,通过日常调度、季度通报、平台监督、实地督导和资金动态调整等措施,在3个月内将全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资金支付率整体提升近8个百分点,保障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进度。

当好“两个角色”——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一方面压实地方建设主体责任,现场指导相关部门对照项目建设要求,保证项目建设效果;另一方面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已获批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地区和项目,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思路,以中央财政资金的10%予以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

建“三个制度”——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联合制定《2024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完善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监测评价制度》,即将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三个制度”方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培育、科技创新支撑等八大类内容设定40项绩效监测评价指标,以确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全过程有章可循。

实现“四个突破”——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在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增收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创建产业集群过程中,截至今年9月末,我区新增各类相关新型经营主体2369个,带动产业链上农户持续增收,大豆大垄高台、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多数产业集群已形成产业布局区域化、农畜产品绿色化、生产加工集约化、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