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现场。宫伟恩 摄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单晶片生产线。 贾荣 摄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李颖 摄
亿利库布其沙峰绿谷生态区。
时间年轮刻录历史荣光,时代方位标注崭新未来。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为内蒙古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标定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到内蒙古考察,还是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磅礴伟力。
感恩奋进,内蒙古久久为功、笃行不怠,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看实力,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022年的2.3万亿元。202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上一年高增长基数上实现增长17.6%,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作为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在全国被通报表扬。
看活力,内蒙古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进一步加强;主动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2022年,内蒙古外贸逆势跑出“上扬线”,全年进出口总额1523.6亿元,同比增长23.2%;引进国内到位资金3409亿元,同比增长59.7%。内蒙古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时光回溯,从转型“蝶变”到重构发展版图,内蒙古始终在继往开来、驰而不息中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以绿为底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到内蒙古考察调研,还是在全国两会上,都始终深情牵挂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内蒙古把脉定向,叮嘱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坚持生态优先,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内蒙古勇毅前行。
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曾经,这里“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春”“12年前,这里除了肆虐的沙漠外,连水泥路都没有”……当地人如此回忆。12年间,这里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今年夏季,乌兰布和沙漠的贝贝南瓜经过采摘、装车,远销上海。如今乌兰布和沙漠绿色越来越多,沙尘越来越少,植物多样性增加,有机食品走俏全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蜥蜴、狐狸、獾子等野生动物开始频繁出没,就连白鹭、猫头鹰等沙漠罕见的鸟类也在这里安了家。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从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谐,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逆袭,展现出“绿肥黄廋”的风景。过去每年向黄河输沙2400多万吨的库布其沙漠,在沙区人民的努力下,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动植物由100多种增至530多种。沙区百姓收入跃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全区生态保护建设步入力度最大、变化最显著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创建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马强介绍。
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以指导意见为主体,能源、土地、矿产、粮食等重点领域专项落实方案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
2022年8月15日至19日,内蒙古连开5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五个方面进行大起底。如今,“五个大起底”行动持续走深走实,有效盘活了一批闲置资源资产,有力破解了全区经济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闲置浪费等问题。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2021-2022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7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区能耗强度下降3.5%以上,固投和GDP分别增长34.5%和7.3%,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五位。在扎实推进节能降碳的同时,有力保障了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动力源”,实现了节能降碳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之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相继展开,全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防沙治沙,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蒙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弦歌不辍、步履铿锵。
以转为要培优增效厚积薄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立足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内蒙古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一块黑色煤炭、一瓶白色聚丙烯颗粒、一卷透明保鲜膜,在久泰公司的展台上一字排开,直观呈现出煤炭“由黑到白”的神奇变化。煤炭在这里被“吃干榨净”“由黑变白”,身价水涨船高。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盛产“黑金”的鄂尔多斯市以煤为基,构建起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成为国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集中区,构建起集资源开发、就地转化、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
内蒙古一方面全力推动传统能源“老树发新芽”,瞄准“煤头化尾”,延伸煤基产业链条,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精深加工度;另一方面全力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一手抓开发利用,一手抓装备制造,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自第一家光伏企业落户以来,包头仅用不到7年时间,集聚了通威、大全、协鑫、新特等头部企业在内的40多家光伏企业。2022年,包头市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包头,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在优化产业结构,焕发新动能。2023年5月,包头市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荣誉称号。
立足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内蒙古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开放优势。
农牧业“聚链成势”——内蒙古大力推动玉米、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7条农牧业产业链建设,培育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锡林郭勒羊、兴安盟大米、赤峰敖汉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呼伦贝尔芥花油等一系列地方品牌闪耀国内外市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
新能源产业“追风逐日”——2021年以来,内蒙古累计获得国家及自治区批复新能源规模超1.7亿千瓦。其中国家在“沙戈荒”地区批复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超过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内蒙古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超8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今年前8个月,全区新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1.2%,继续保持倍增态势。内蒙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势强劲足。
向北开放风生水起——作为祖国北大门,内蒙古在绵延8000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0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航空口岸6个,陆路口岸14个(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12个),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2022年,内蒙古国际道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2611.3万吨,同比增长60.4%,居全国第一。
以民为本夯实根基增进福祉
2014年1月,隆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深入林场、牧场、企业、牧户、社区调研考察,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关怀。在地处边陲的林区棚户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2023年深秋时节,走进阿尔山市林海街鸿旭小区,笔直的兴安落叶松环抱着幢幢亮丽的回迁楼,这里承载着林区工人的“安居梦”。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家,问寒问暖、深情嘱托,特别强调要让大家早日住上新房。总书记真真切切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坎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郭永财老两口仍难掩激动,“现在我们告别了‘板夹泥’房,住上了新楼房。冬天屋里既暖和又干净,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了!”
阿尔山是老国有林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供应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林区经济转型和全面禁伐,大面积棚户区成为制约阿尔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瓶颈。
牢记嘱托,阿尔山市委、市政府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天字号”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到2019年,阿尔山市所有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3万人从“忧居”实现“优居”。
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区共实施棚户区改造151万套,约320万棚改居民“出棚进楼”,阿尔山棚户区、包头北梁棚户区、赤峰铁南棚户区改造已圆满完成,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先后被评为2018年、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区;内蒙古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108个,惠及居民67.76万户。
内蒙古在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
补齐短板,内蒙古奋力作为。
2021年,内蒙古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共圆小康梦、迈上新征程,在中国减贫史上交出精彩的内蒙古答卷。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张呼、通新、喀赤高铁相继通车,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运。
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连年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低保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0万人以上,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文体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截至2022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1.6万公里,12个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公路,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高速、一级公路出区通道达46个,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自治区“四横十二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
今朝犹可忆,明日更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正在新政引领下蓄势腾飞、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