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开幕。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里,马力十足的生产场景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目前,这里已入驻9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动力电池及储能、氢燃料电池、光伏装备制造填补了自治区产业空白,部分新能源场景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其实,从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到“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产业集群,从田间地头到车间一线,从库布其沙漠里的荒漠化综合治理经验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从产教城的融合推进到高精尖的成果应用……在鄂尔多斯,“+”号涌现在产业链上,“+”法显现在高质量发展的板块中,“+”的成效不断凸显。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将全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好“双碳”目标,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的重要抓手,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为“双子座”,“+”出一座“人才集聚之城、产教融合之城、创新活力之城”的美好未来。
增加产业链吸附力:
让科创和人才耦合
走进零碳产业园,以远景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协鑫集团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布局清晰、互为支撑。而鄂尔多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开始在欧洲复制推广。
在这里,一幅绿色零碳产业的布局图恰是鄂尔多斯市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的“写实画”。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首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鄂尔多斯市除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外,还有厚积薄发的科创、人才“营运”能力,科技创新综合排名已跃进全国地级城市前100位,入选“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
追“风”逐“光”的鄂尔多斯,如何继续当好全区经济“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
在产业链上“编程”科创+人才的代码,是鄂尔多斯给出的最优答案。
2022年,鄂尔多斯以能源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方向,推进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重点打造 18 条产业链,加快建设零碳先行区和北疆绿氢城。基于此,全面增强产业要素的吸附力和发展环境的磁场力,让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始终“置顶”于产业布局,围绕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和“人才鄂尔多斯”战略,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赋能。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打造头部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套的科技创新企业群;出台高新区提质进位三年行动方案,面向产业、支撑发展的“研发—孵化—产业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全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持续推进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4+8+N”主体建设平台载体16个,累计开展各类科技合作62项。实施科技合作重大专项16项,支持资金5927万元……
一招一式,尽显科创的含“新”量,科技创新实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载体、科技创新合作等关键“步骤”都实现了“加速”前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2021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一体推进,打出了人才引育“组合拳”,招引领军型人才团队、强化创新型人才支撑、培育应用型人才梯队,提升人才的含“精”量,“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新政30条”“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人才的助力让每一个“难点”都有“焦点”,而每一个“焦点”都正在变成“亮点”。
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项目、绿氢制造及应用项目、智能化综采装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玉米纳米抗体研发项目等82个人才项目达成落地意向;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出台“三个标志性”项目管理办法,定向征集“三个标志性”项目91项,6个“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实施,揭榜金额达1.15亿元;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与清华大学签订3项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全市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培育各类人才项目载体平台103个;紧扣发展需要招引紧缺人才,全市新引进正高级职称紧缺人才68名、硕博研究生367人、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415人。
提升全要素吸引力:让科创和人才聚能
2022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下达惠企科技专项资金21128万元,共资助、奖补项目262项,惠及科技创新主体146家。一笔笔提速下达“真金白银”,为企业科技创新普降“及时雨”。
国务院、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稳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何实现一产重塑、二产升级、三产提质,怎么才能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而鄂尔多斯市作为西北内陆城市,靠什么来“黏连”人才、科技,为稳经济保驾护航?
因政策而“优倍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正是鄂尔多斯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
鄂尔多斯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主动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强化政策供给,力推“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30条”,下好“科创+人才”的“一盘棋”,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在自治区率先推出“揭榜领题”机制,以深圳为“参照”,围绕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精准查找自身短板弱项,研究制定《“揭榜领题、对标创建”工作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励补助办法》《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清零”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政策,助力科技实力、人才活力如“活泉”奔涌。
一步一印,扎实前行。
鄂尔多斯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政策力度和投入强度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研发投入攻坚和“三清零”行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连续三年15%增长机制。实施“标志性项目”、形成“标志性成果”、打造“标志性创新团队”,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强引擎。
2021年,114家企业实现“三清零”,企业研发费用累计上报64.75亿元,同比增长56.51%。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16家。新建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自治区级以上众创空间23家,市级众创空间11家,建立起了梯次培育发展的工作格局。下达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300万元,设立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31项,立项支持经费776万元,建成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0家,助力近500名科技特派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农牧民和经济实体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从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奖补资金等方面,对新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探索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养老护理员等新兴职业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范围。设立专家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在文旅、交通、医疗保健等领域推出15项便捷服务,持续优化“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截至目前,全市培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6个,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2600余名,引育行业领域领军型人才260人、高层次人才4.8万人,人才总量达45.7万人,构建起“产业+项目+人才”的优质“滚动式”循环链。
释放高质量引领力:让科创和人才裂变
穿过延绵的沙丘,葱绿的农田映入眼帘。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的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玉米、大豆、高粱等近20种农作物正在拔节生长。
库布其沙漠里长出的新“丰景”,正是今年由杭锦旗人民政府引进的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合作共建而成。该项目可以有效解决沙漠漏水、漏肥、滋生微生物能力弱的问题,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双碳”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库布其沙漠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又一新实践,也是鄂尔多斯市以科技、人才“拉满”高质量发展指数的一个生动缩影。
发展百舸争流,唯奋楫者先,必破冰者进。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与黄河安澜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能源资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区,鄂尔多斯该如何从“新”出发,抵达高质量发展的群峰?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是时代给予的回应,更是面向未来的大好机遇。
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规划范围为鄂尔多斯市全域,覆盖2区7旗,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示范区将全力打造荒漠化防治的全球样板区、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引领区、草原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而这一巨幅蓝图,必须科技和人才的“画龙点睛”。
7月9日,鄂尔多斯重磅出台《鄂尔多斯市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促进人才和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全要素构筑“人才集聚之城、产教融合之城、创新活力之城”,全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铺设“软轨道”。
科技的“孵化器”、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提质,推动创新“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人才“流量”转化为英才“留量”。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5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集聚1000名以上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紧缺人才、1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超过35%。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80个以上。到2025年,力争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所有旗区科技创新投入平均达到10亿元,市本级科技创新投入超过100亿元,企业高新产业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届时,仅零碳产业园便可实现百亿千瓦时绿电供给消纳、年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创造10万个科技人才岗位、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蓝图浓墨重彩,落笔炯然有神。
全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鄂尔多斯正在振动科技和人才的“双翼”,奔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