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起底、建立台账,分类处置、限时办结,建章立制、规范审批,畅通投诉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到年底前实现待批项目应批尽批……昨日召开的自治区待批项目大起底行动新闻发布会,释放出内蒙古要以“伤筋动骨”之决心求“脱胎换骨”之实效,切实把内蒙古人办事有规矩、不拖拉的形象树立起来的强烈信号。
政贵于行,事成于实。项目推进涉及方方面面,优化的每一项服务、节约的每一天时间,都事关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咬定待批项目大起底不放松,提精神、提境界、提干劲,紧起来、跑起来、快起来,在工作作风、工作效能上实现大转变、大提升,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项目岂能不成!发展岂能不成!
“半拉子”工程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半拉子”工程躺在那里,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工作精力,更会影响地区形象、损害营商环境,进而影响高质量发展进程。全面深入开展“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要提高政治站位,对“半拉子”工程存在问题清仓见底,立行立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处置,推动其尽早盘活、投入使用,让资源从“沉睡中醒来”,让“包袱”变财富,为群众谋求更多福利。
防患于未然,是避免损失的最佳措施。全面深入开展“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既要着力全面解决问题,也要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各相关部门、盟市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确保资金来源,提前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各行业部门要制定完善规范审批和管理制度,决策部门要依法依规科学决策。向“半拉子”工程坚决亮剑,聚焦弱项、找准症结,未雨绸缪、久久为功,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紧缺和沉睡并存的现实矛盾,也带来了老项目无法推进、新项目无处落地的难题。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让停滞的项目“跑起来”,让新项目落地“快起来”,就要向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果断亮剑,下狠手、出硬招,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分类施治、精准处置,进一步盘活存量,深入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有效处置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不得也慢不得,缓不得更拖不得。转变用地观念,坚持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寸土不弃、寸土必惜才能换来寸土必用、寸土不闲。紧盯目标、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摸清底数、压实责任、挂图作战,精准识别、精准清理、精准盘活,方能确保土地资源得到依法、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摸清沉淀资金情况及成因,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坚决收回长期沉淀资金……深入开展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盘活“沉睡”资金,向每一分钱要效益,就可以把“蛋糕”做大做好,以“资金活水”求“质效提升”。
稳住经济大盘,财政资金是“压舱石”,需精准发力、提质增效,达到使用效益最大化。任由资金躺在账户中“睡大觉”,不仅是对资金的极大浪费,还容易造成监管漏洞,滋生腐败问题。深入开展大起底行动,点醒“沉睡”资金,促其“重启”乃至“快进”,不仅能提高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适当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让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滋养市场主体。
沉淀资金大起底,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只要从上到下共同发力,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紧抓快干,保障大起底行动积极有序推进,做好“当家人”,管好“钱袋子”,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节用裕民,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就能以政府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换来百姓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当下,有的开发区大量土地闲置,有的开发区资源利用低下,有的开发区“僵尸企业”“僵尸项目”过多……如果再不全力整治、做好集约节约,何谈发展的高质量?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既势在必行又刻不容缓,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向难而进、破难而行,推动各项工作力度再加大、进度再加快、质效再提升,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
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抓住抓好开发区优化升级,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向开发区闲置资源亮剑,把“闲”资产变为“活”资本,把“发展包袱”转换成发展空间,没有“等”的机会,更没有“熬”的本钱。紧盯不放、紧抓快办,提振精神、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成效,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才会更足、步子才会更稳、动力才会更强。